April 18, 2009

慈航慈雲 水中杏林

現役的醫療船內部簡單,醫生只可在普通的房間診症。(港台提供)

圖為第二代的「慈雲」號已退役,現時醫管局外僱商船,為離島居民服務。(港台提供)

【明報專訊】曾經,本地各處散佈不少漁村及小村落,部分由於交通不便,需要海上醫療船提供非緊急的醫療服務。面對日益減少的需求,兩艘曾航行於香港海域、專為偏遠地區村民服務的醫療船——「慈航」號及「慈雲」號去年退役,成為歷史。如今海上醫療服務雖未斷,但已由過往的1星期5天半減少至1星期3天,服務地點亦由高峰期的20多個減少至只得約10個。

為偏遠島民應診

慈航號與慈雲號由賽馬會捐贈,第一代分別於1958年及1959年投入服務,第二代則於1988年投入服務,雙雙於去年退役。這兩艘水上診所於今年3月轉手,將會改名改裝,配合其他用途。從前一批在慈航號上共歷風雨的工作人員,特意舊地重臨,重溫往日點滴。

曾在船上工作了8個年頭、現已退休的林建國醫生,言談間對昔日船上生活仍相當懷念,「這艘船對我們來說很親切,那時天天上班要靠它;與同事同坐一條船,不管是在風浪裏、吃飯時或為病人診症都在一起」。林醫生有點感慨:「若與一般街症診所相比,這裏服務的人群相對較少,但這正是最需要我們幫助的一群。他們年紀大,住在偏遠地方,若沒有我們的服務,便會難以按時服藥。」

現時為衛生署護士長、曾在慈航號上當護士的李潔芳,回憶當年大風浪的日子,坐船有如坐過山車,的確有點驚慌害怕,甚至想過不去那些醫療地點。不過,當到達目的地,看到碼頭上等候的公公婆婆時,之前的想法早就拋諸腦後。

與島民建立深厚感情

2003年起在醫療船上服務的李子超醫生,6年來與醫療點的村民建立了深厚感情,為我們道出好些感人故事來。「常來看診、慣熟了的島民,一看便知發生什麼事。本來每次都夫妻倆同來覆診、取藥,看到伯伯單獨前來,我問他太太在哪,他說:『進醫院了,前幾天暈倒。』後來他覆診時我又再問,他說:『已過世了,看她走。』我認識的好幾個都是如此。」

另一病人的故事則令李醫生感受更深。去年,一個婆婆斫柴時手部被刺傷,之後向李醫生求診。他為免感染變嚴重,想安排將婆婆送到市區醫院。那知婆婆卻堅持拒絕,原因是擔心到市區後沒有人把她送回來。他感觸道:「一生人90多歲,合起來總共到過市區才幾次,一輩子都困在這島上生活。她堅持說:『以後再不會到醫院去!』只不斷要求開藥醫治,原因是她擔心回不了來。見到她這樣可憐,我很難過,幾乎哭出來。」

面對漁村的沒落,服務的醫療點日漸萎縮,李醫生不勝感嘆:「定期有船隻航班的地方,如長洲、坪洲並不會沒落。但像吉澳、鴨洲,十室九空,因為交通不便,沒有工作機會,年輕一代都離開了,本來繁盛的漁村沒落了。愈是孤立的地方,便慢慢會湮滅。」

香港電台電視部製作《香港故事》之《島人‧情味》第五集〈大海的慈航〉,由文化人彭志銘主持,4月19日(星期日)晚上7時30分於亞洲電視本港台播出,港台網上廣播站(http://tv.rthk.org.hk)提供視像直播及重溫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